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将这一战略方针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一个饱经沧桑而初心不改的党,才能基业常青。
一个铸就辉煌仍勇于自我革命的党,才能无坚不摧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一个饱经沧桑而初心不改的党,才能基业常青。一个铸就辉煌仍勇于自我革命的党,才能无坚不摧。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将这一战略方针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一、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今天,我们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
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第三,坚持守正创新。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1日下午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在兰台洞库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
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同时,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
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座谈会之前,我先后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很有收获。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